作為末端投遞服務的創新方式,智能快遞柜滿足了特定區域和人群的收件需求,提升了投遞服務效率,正逐步成為城市末端投遞服務的重要補充方式。國家郵政局相繼制定了智能快遞柜的產品標準、投遞服務管理規定、智能快遞柜設置規范等文件,將更好地指導快遞企業和第三方運營商開展智能快件箱的建設工作,為更好地服務群眾生產生活需要提供有力支撐。
2016 年 7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互聯網+”高效物流實施意見》,支持大力推廣應用智能快遞柜,新建或改造利用現有資源,組織開展智能快遞柜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商務區專項行動。
2016 年 9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物流業降本增效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 年)》,支持城市末端配送點建設,大力發展智能快遞柜。
2016 年 11 月,中國民政部發布《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推動“互聯網+”與城鄉社區服務的深度融合,逐步構建設施智能、服務便捷、管理精細、環境宜居的智慧社區。
2016 年 11 月,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廣東省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支持“網訂店取(送)”、智能快遞柜(包裹柜) 等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創新模式發展。大力推廣應用智能快遞柜(包裹柜),新建或改造利用現有資源,組織開展智能快遞柜(包裹柜) 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商務區專項行動。
2016 年 12 月,國家郵政局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發布《郵政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鼓勵提升末端服務能力,完善配套政策,引入多元主體,推進智能快件箱等自助服務設施建設。
2017 年 5 月,國家郵政局發布《國家郵政局關于加快推進郵政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提升末端服務能力——實施快遞“進社區、進院校、進商廈”工程,加強智能快遞柜(智能快遞柜、智能包裹柜)和城市公共投遞服務中心等末端服務設施的規劃建設,著力解決“擺地攤”問題。
2018 年 1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明確智能快遞柜、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的公共屬性,創新公共服務設施管理方式,為專業化、公共化、平臺化、集約化的快遞末端網點提供用地保障等配套政策。同時鼓勵加強規劃協同,針對電子商務全渠道、多平臺、線上線下融合等特點,科學引導快遞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快遞物流服務體系。快遞物流相關倉儲、分撥、配送等設施用地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納入城鄉規劃,將智能快遞柜、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納入公共服務設施相關規劃。推廣智能投遞設施,鼓勵將推廣智能快件箱納入便民服務、民生工程等項目,加快社區、高等院校、商務中心、地鐵站周邊等末端節點布局。支持傳統信報箱改造,推動郵政普遍服務與快遞服務一體化、智能化。
2018 年 3 月,國務院發布《快遞暫行條例》,鼓勵和引導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采用先進技術,促進自動化分揀設備、機械化裝卸設備、智能末端服務設施、快遞電子運單以及快件信息化管理系統等的推廣應用。企業事業單位、住宅小區管理單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與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簽訂合同、設置快件收寄投遞專門場所等方式,為開展快遞服務提供必要的便利。鼓勵多個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共享末端服務設施,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快遞末端服務。部分地市也陸續出臺相應政策或專業指導意見,將智能快遞柜的布放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智能快遞柜在國內的發展推廣思路和良好環境初步形成。
2019年6月20日,交通運輸部公布了《智能快遞柜寄遞服務管理辦法》。第五條明確支持將智能快遞柜納入公共服務設施相關規劃和便民服務、民生工程等項目,在住宅小區、高等院校、商業中心、交通樞紐等區域布局智能快遞柜。
2020年2月19日,交通運輸部、國家郵政局、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加快推動復工復產、保障郵政快遞車輛優先便捷通行、切實保障末端投遞、加強一線從業人員防護,更好支撐疫情防控、物資運轉、經濟秩序恢復和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
通知強調,各地交通運輸、郵政管理部門要切實保障末端投遞。在設立智能快遞柜的管理區域,郵遞員、快遞員做好進出登記備案、體溫檢測、佩戴口罩等工作后,應允許其優先將郵件快件通過指定路徑直接投遞到智能快遞柜……
(以上內容源自國家郵政局網站)
全國咨詢熱線: